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世事无常、人生悲凉的感慨。
前两句用“猿鹤沙虫”比喻世间万物终将消亡,无论是低贱的粪土还是高贵的香料(芳椒),最终都难逃同样的命运。这里暗指人生的荣辱得失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中间四句通过历史典故表达悲痛:皖水三河的巨变(可能指战乱或灾难)让人痛心,就像项羽烧毁阿房宫一样令人惋惜;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喝的酒容易醉(暗指短暂的胜利),而田横五百壮士宁死不屈的悲壮却让人无法借酒消愁。这些典故都在强调历史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奈。
最后两句直接抒发哀伤:曾经的战友、才华横溢的人都已逝去,自己苟活于世只能自嘲。表达了孤独、愧疚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全诗用典自然,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叹,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读来令人唏嘘。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