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亭新柳 其四

二月月圆圆不能,千行雨湿湿难胜。
终然衣袂飘何处,定有阑干拥上层。
菀结微茫真可惜,朦胧隔断太无凭。
比量摇落桓司马,如此春华百感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二月的柳树景象,通过细腻的意象传递出人生无常的感慨。

前两句用"月圆圆不能"和"雨湿湿难胜"的巧妙叠词,描写了早春特有的矛盾感——月亮看似圆满却还不够圆,春雨滋润万物却又显得过于潮湿。这种微妙的平衡暗示着生活中难以两全的遗憾。

中间四句通过"衣袂飘何处"和"阑干拥上层"的想象,将柳枝比作飘动的衣袖和倚栏的人影,营造出朦胧迷离的意境。"菀结微茫"和"朦胧隔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若即若离的视觉感受,就像我们常常看不清生活的真相。

最后两句用"桓司马"的典故(东晋桓温见旧栽柳树而感叹时光流逝),将眼前春柳与历史沧桑联系起来。诗人说比起秋天落叶的萧瑟,这充满生机的春柳反而更让人百感交集——因为最美好的事物往往预示着未来的消逝,这种盛极而衰的预感比直接的凋零更触动人心。

全诗以柳写情,把对生命短暂的感悟融入早春景物的描写中,用柔美的意象包裹着深沉的人生思考,展现了古典诗歌"以景写情"的典型手法。

钱载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贫,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著有《石斋诗文集》。为乾嘉年间“秀水派”的代表诗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