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乩仙一清道人刘将军行

明灯熠熠香成灰,灵符飞去诗魂来。
为言昨宵洞庭晏,坐有佳客同倾杯。
赋成长句赠谁某,金刀之忏将军才。
平沙茫茫木不律,食叶春蚕又下笔。
新诗索和句瑰奇,累牍连篇自录出。
将军刘姓是阿谁?就君诗意思风期。
吾闻当年刘越石,吹笳退敌有神策。
幽魂毅魄终古存,昨夜与君或同席。
然而职官之制今古殊,军门之称昔所无。
又况将军部下辖兵有定额,何以十百千万奇零不整累累如贯珠?
想是当时三万七千五百一十有二卒,实与将军同袍同泽同战同捐躯。
然而君诗论成不论败,往复揣摩大可怪。
得毋将军今日犹生全,梦魂来与君周旋。
雏姬窈窕二八年,天阴泥滑路几千。
君亦携去登华筵,男女杂坐何喧阗。
淳于一石已醉眠,归来独自大可怜。
我知不必真有此,此是君之寓言耳。
子仪光弼俱于秋,人物否臧有所指。
事权不属空杞忧,吾恐彭篯亦夭死。
为我行乐猜迷藏,人生何必为侯王?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与一位名叫刘将军的乩仙(通过扶乩请来的神灵)进行的一场奇幻对话。全诗充满神秘色彩和浪漫想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通灵场景的描写 诗开头描绘了请神的场景:明灯闪烁、香灰飘落,灵符飞走后"诗魂"降临。诗人说昨晚在洞庭湖的宴会上,有位神秘的客人(刘将军)一起喝酒作诗,还展示了自己写的长诗。

2. 对刘将军身份的猜想 诗人猜测这位刘将军可能是西晋名将刘琨(字越石),他当年用胡笳声吓退敌军,是个传奇人物。但诗人又觉得奇怪:古代军制与现代不同,将军麾下士兵数量写得这么具体(三万七千五百一十二人),像是真实阵亡的将士。

3. 现实与幻境的交织 诗中提到将军带着年轻歌女赴宴,男女杂坐热闹非凡,但诗人酒醒后觉得这些可能都是幻想。这里用"淳于"(指淳于髡,古代酒量很大的人)的典故,暗示这场宴会就像一场梦。

4. 诗人的感慨 最后诗人表达人生感悟:与其像郭子仪、李光弼那些名将一样操心国事,不如及时行乐。他认为人生不必追求封侯拜将,猜谜游戏般的快乐生活就很好。

全诗特色在于: - 把通灵体验写得活灵活现,真假难辨 - 通过历史人物(刘琨)与虚构场景的碰撞,表达对现实的思考 - 结尾的感慨看似消极,实则是对功名利禄的看透 - 语言上既有"春蚕食叶"这样生动的比喻,也有"人物否臧"(评价人物好坏)这样的深沉思考

本质上,这是借鬼神之事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反映了古代文人既向往建功立业,又渴望超脱世俗的矛盾心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