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以及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
前四句写景:北方河朔地区天气早寒,荒凉的城池被河水环绕。接连几场夜雨后,河水上涨漫过堤岸;天边的秋云飘向远方的群山。这些景象既点明了季节(深秋),又营造出寂寥的氛围,暗示着离别的惆怅。
中间两句写离别:友人(子野)的马车即将南下,翻越梅岭去往潮州;而诗人自己却仍停留在菊花盛开的篱笆旁。这里用"菊篱"暗示诗人留任北方(大名府),通过两地景物的对比,突出相隔之远。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未来的设想:想象潮州百姓若问起自己的状况,只能说是个拖着病体、两鬓斑白的老人。这里既流露出对仕途疲惫的感慨,又暗含对友人能代自己看看潮州的期待。
全诗通过"早寒""夜雨""秋云""病骨"等意象,将自然界的萧瑟与人生的沧桑感融为一体,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最动人的是结尾处,诗人没有直接表达思念,而是用"代我看望潮州"的嘱托,让离别之情显得更加含蓄隽永。
王涤
唐并州太原人,字用霖。王涣从兄。昭宗景福中登进士第,累官中书舍人。哀帝天祐间,避乱入闽。四年春,王审知开无遮大会,涤与诗人韩偓、崔道融皆预会。终于闽。能诗,与贯休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