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的江边景色,充满动态美和季节变换的微妙感受。
前两句写江边风吹落叶的景象:江边的树叶在风中打着旋儿飘落,仿佛在低空跳舞。这阵风来得突然,转眼间就把厚厚的云层吹散了。这里用"舞低回"形容落叶盘旋的姿态,用"顷刻开"表现风云变幻之快,让人感受到秋天特有的爽利。
后两句写风云散尽后的开阔景象:云散后露出万里晴空,夕阳把天空染成红色。这时突然传来几声大雁的鸣叫,仿佛在提醒人们寒冷即将到来。诗人用"新雁"强调这是今年第一批南飞的雁群,用"送寒来"把无形的寒意写得像礼物一样被大雁送来,既生动又带着淡淡的惆怅。
全诗短短四句,却包含了落叶、风云、夕阳、飞雁四个秋日典型意象,通过"舞""催""开""送"等动词串联,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最妙的是最后一句,在开阔的秋景中突然加入雁鸣声,就像在温暖的夕阳里突然吹来一阵凉风,完美捕捉到夏秋交替时那种既壮美又略带感伤的特殊氛围。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