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伍子胥的故事,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历史情感。
前两句说千百年来伍子胥的悲壮故事还在流传,但显得很孤单冷清。"鞭尸"两句用两个强烈画面:伍子胥为报父仇鞭打仇人尸体,临死前要求挖出眼睛挂在城门上看越国灭吴,展现了他极端的爱恨情仇。
中间两句把时间拉长:故国兴亡像一场古今大梦,钱塘江潮水日夜怒吼就像伍子胥的怨气不散。这里把自然景观和历史情感巧妙融合。
最后两句是诗人登高远望的场景:对着落日下的海口长啸,看到红霞满天。这个画面既悲壮又苍凉,把个人感慨和历史沧桑都融进了壮阔的自然景象中。
全诗用大白话讲就是:一个忠臣为报仇不惜极端手段,死后化作潮声日夜怒吼,诗人站在江边感受到这种穿越时空的悲愤,用一声长啸回应这份千古忠烈。没有用难懂的典故,但把历史人物的刚烈性格和诗人的敬仰之情都生动表现出来了。
鲍寿孙
宋代官吏,字子寿,号云松,歙县(今属安徽)人。度宗咸淳三年(1267)领江东乡荐,时年十八。元至元、贞元间为宝庆州学教授。事见《桐江集》卷一《鲍子寿诗集序》、《新安文献志》卷首《先贤事略》。今录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