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核心是父母抛弃孩子的残酷现实。
开篇用"婆饼焦"这个生活化的意象(烤饼烧焦的糊味)引出孩子的呼唤:"胡不归"(为什么不回家)。这里用烧焦的味道暗示家庭环境如同炽热的炭火般煎熬,但更痛心的是孩子在这种环境中"不敢取食"——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不敢提。
诗人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现双重痛苦:生理上忍受饥饿,心理上只能独自哭泣。"父母生儿忍不字"是整首诗最尖锐的质问:既然生下孩子却狠心不养育("不字"指不抚养),那当初为什么要生育?最后一句"弃儿父母生何为"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这样的父母配当父母吗?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用烧焦的饼、孩子的哭声这些日常细节作刀,剖开了封建社会底层家庭中"生而不养"的伦理悲剧。最打动人的是孩子那种小心翼翼的绝望——明明在受苦,却还要压抑自己的需求,这种隐忍比嚎啕大哭更让人揪心。
薛季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