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过华严精舍(壬寅,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

坏户秋虫蛰过冬,发春来听佛庐钟。
阴晴天幻村前景,开谢花留雪后容。
欲共禽鱼参寂灭,漫凭药石养疏慵。
壑蛇冉冉谁能记,偃盖只看手植松。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初春时节造访华严寺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感悟的交织,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静观生命的情怀。

首联"坏户秋虫蛰过冬,发春来听佛庐钟"以对比手法开篇:破败屋檐下秋虫熬过寒冬,与初春佛寺钟声形成时间上的承接。既点明时节转换(冬去春来),又暗喻生命在沉寂后重新苏醒,钟声象征佛法对心灵的唤醒。

中间两联用四组自然意象构成画卷:"阴晴天幻村前景"写天气变化让山村景色如梦似幻;"开谢花留雪后容"捕捉残花与未消融的春雪相互映衬的刹那。这些景物描写不着重写实,而是突出其变幻无常的特性,为下文哲理做铺垫。"欲共禽鱼参寂灭"突发奇想,想与鸟鱼一同参悟万物寂灭的佛理;"漫凭药石养疏慵"则自嘲地表示靠吃药维持着懒散状态——两句看似矛盾,实则展现既向往超脱又难以完全放下的真实心境。

尾联"壑蛇冉冉谁能记,偃盖只看手植松"最富深意:山谷中蛇影蜿蜒的痕迹转瞬即逝(象征世间无常),唯有当年亲手栽种的松树依然亭亭如盖(象征永恒)。这个结尾将全诗升华,在无常与永恒的对比中,透露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外在繁华易逝,唯有真诚的创造能留下痕迹。

全诗魅力在于:用寻常的早春佛寺之游,写出不寻常的生命感悟。语言看似平淡,但每个意象都暗含双重意味(如"雪后花"既是实景又喻短暂之美),让读者在品味自然画面时,不知不觉走进更深的哲思层面。诗人没有说教,只是静静呈现眼中的世界,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生命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