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关于知音难觅的孤独故事,主角是一把被诗人拟人化的古琴。
开头两句"三尺枯桐树,相随年岁深"用树来形容古琴(古琴是用桐木做的),说这把琴陪伴主人很多年了。"枯桐"这个词既写实又带感情,既说明琴的材质,又暗示琴和主人一样饱经风霜。
中间四句是琴的内心独白:"这次出门是带着使命的,但哪里能找到懂我的人呢?"诗人用"隐隐青山"和"寥寥太古心"营造出一个空旷寂寥的夜晚场景,青山在夜色中若隐若现,而琴渴望找到的知音,是那种能理解远古时代纯粹音乐的灵魂。
最后两句最动人:琴带着高雅的水仙曲(古代名曲),却只能孤独地走向海边的山崖。这里的"空"字特别扎心,说明虽然带着好音乐,却无人欣赏。而"海中岑"(海边的山崖)这个意象,让人联想到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暗示这把琴可能也会面临同样的命运。
全诗妙在把琴写得像人一样会思考、会孤独。我们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时刻:怀揣着真心或才华,却找不到懂得欣赏的人。诗人通过一把老琴的旅途,把这种现代人依然能共鸣的孤独感,写得既含蓄又深刻。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