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钝庵诸公吊李侍御墓

郭外东南隅,行行仅六里。
土地颇高肥,泉流亦甘美。
昔人爱此民风和,王公薤露时来歌。
谁知兴废眼前事,旧坟渐少新坟多。
杨生一乡彦,考盘在空谷。
官田时趁雨中耕,父书夜向灯前读。
乐庵之墓屋东头,人物吾邦第一流。
杨生怀贤悯芜秽,有时岁事来恭修。
斯文在斯人,斯人不可作。
我欲荐梅花,梅花已零落。
呜呼三尺法天下知,先生之封谁敢夷,先生之封谁敢夷。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与朋友们一起去祭拜李侍御墓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描写墓地变迁和人物故事,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第一部分(开头到"旧坟渐少新坟多"): 诗人描述了墓地的位置和环境,说这里土地肥沃、泉水甘甜。过去人们喜欢在这里为王公贵族举行葬礼,唱着哀伤的挽歌。但如今世事变迁,旧坟越来越少,新坟越来越多,暗示着人事更迭、兴衰无常。

2. 第二部分("杨生一乡彦"到"有时岁事来恭修"): 诗人讲述了一个叫杨生的读书人的故事。杨生勤奋好学,白天在官田里耕作,晚上挑灯夜读。他特别敬重乐庵先生(可能就是李侍御),经常去修缮维护先生的坟墓。通过杨生的故事,诗人展现了一个尊师重道、勤勉好学的读书人形象。

3. 第三部分("斯文在斯人"到最后): 诗人发出感慨:真正的文化精神就在这样的人身上,但这样的人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诗人想用梅花来祭奠先贤,却发现梅花已经凋谢。最后反复强调"先生之封谁敢夷",表达了对先贤墓地的敬畏之情,也暗含了对先贤精神的坚守。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真实的祭扫场景 - 通过新旧坟墓的对比,道出了世事无常的哲理 - 塑造了杨生这个勤勉敬贤的读书人形象 - 最后反复的强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人通过祭墓这件事,既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也寄托了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还隐含着对当下世道人心的感慨。全诗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读来令人深思。

郑文康

(1413—1465)苏州府昆山人,字时乂,号介庵。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