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中国名花异国香,花开得地更芬芳。
才呈冶态当春昼,却敛妖姿向夕阳。
雨过阿娇慵粉黛,风□□□□□□。
□□□□□□□,□□□□□□□⑴。

现代解析

这首《牡丹》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牡丹花在不同情境下的美态,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

前两句开门见山:牡丹虽是中国的名花,但它的香气能征服异国,扎根新环境后反而开得更盛。这里用"异国香"暗喻牡丹超越地域的魅力,后句"得地更芬芳"则暗含"适者生存"的哲理。

中间四句像一组动态特写:白天的牡丹尽情舒展冶艳姿态,到了傍晚却像害羞般收敛花瓣。"冶态"与"妖姿"的对比,把花拟人化为风情万种的美人。雨后场景更绝:被雨水打湿的牡丹,就像卸了妆的绝代佳人阿娇,慵懒中透着天然美。可惜后文残缺,但能想象该是继续用美人作比,写风中牡丹的另一种姿态。

全诗最妙的是赋予牡丹鲜活性格:它既骄傲展示美丽,又懂得适时含蓄;既能艳丽夺目,又可素雅动人。这种多面性正是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的原因。诗人通过天气变化、昼夜更替的衬托,把静态的花写出了生命律动,让读者仿佛看见牡丹在眼前次第绽放又含羞闭合的生动过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