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先生
久不见泰伯,中心频损和。
近闻束书卷,更卜好山阿。
学古成儒癖,敦风荡俗讹。
周公法已矣,原宪事如何。
母老录未及,身间鬓不皤。
新文海裔播,旧业钓竿拖。
宁戚歌宁发,麻姑使屡过。
时人一握小,吾道片云多。
友弟俱游宦,池樊自摭莎。
闻猿诗兴逸,敲户酒徒罗。
乡里名光也,朝廷礼后麽。
年来鱼信至,怪我客蹉跎。
近闻束书卷,更卜好山阿。
学古成儒癖,敦风荡俗讹。
周公法已矣,原宪事如何。
母老录未及,身间鬓不皤。
新文海裔播,旧业钓竿拖。
宁戚歌宁发,麻姑使屡过。
时人一握小,吾道片云多。
友弟俱游宦,池樊自摭莎。
闻猿诗兴逸,敲户酒徒罗。
乡里名光也,朝廷礼后麽。
年来鱼信至,怪我客蹉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徐积写给朋友李泰伯的一封"诗信",表达了对老友的思念和对自己生活的感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思念与问候(前8句)
诗人开篇就说很久没见李泰伯,心里总是闷闷不乐。听说朋友最近收起书本(可能指辞官),要去山里隐居。这里用"儒癖"形容朋友钻研学问的痴迷,用"荡俗讹"称赞他纠正不良风气的作为。提到周公(代表礼法)和原宪(孔子清贫的弟子),暗示现实礼崩乐坏,不如像古人那样保持操守。
2. 自己的生活状态(中间12句)
诗人描述自己现状:母亲年迈却未得奉养,虽然悠闲但头发还没白。新写的文章传播很远,但更喜欢钓鱼的闲适生活。用"宁戚喂牛唱歌"的典故表示自己不想刻意求官,"麻姑使者"的传说暗示时光流逝。感慨世人眼界狭窄,而自己的追求像片云般自在。提到朋友们都当官去了,自己却在池塘边整理莎草(指隐居),听到猿声就有写诗灵感,敲门来的都是酒友。
3. 人生感慨(最后6句)
诗人说李泰伯在乡里名声很好,但朝廷是否真正礼遇贤才呢?最近收到朋友问询的鱼信(古代指书信),只能苦笑解释自己在外漂泊蹉跎的原因。结尾的"客蹉跎"三个字,透露出一种对人生际遇的无奈和自嘲。
全诗用聊天般的语气,把对朋友的关心、对现实的看法、自己的隐居生活和人生感慨自然融合。虽然没有华丽辞藻,但就像老友灯下谈心,透着文人特有的幽默(如"鬓不皤"的自我调侃)和深沉(如"吾道片云多"的孤高)。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真实感——一个古代知识分子既想保持气节,又难免为生计漂泊的矛盾心理,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黄晞
(?—1057)宋建州建安人,字景微,号聱隅子。少通经,聚书数千卷,学者多从之游。石介在太学,遣诸生以礼聘召,晞走匿邻家不出。枢密使韩琦表荐之,以太学助教致仕。有《歔欷琐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