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嗟馀春》用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比喻,描绘了春天即将逝去的惆怅。全诗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来理解:
前半段(前四句)像一组春日特写镜头:雨水丰沛,河水上涨,岸边花朵在暖风中挤挤挨挨地盛开。但突然笔锋一转,用杜鹃鸟(杜宇)啼血的典故,暗示春天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无动于衷——就像杜鹃叫到吐血,春天也不会为它停留。这里用鸟的执着反衬春天的无情。
后半段(后四句)转入人的感受。诗人说人们总是沉迷于春天的芬芳,等到杨花像雪片一样飞舞时(这是暮春典型景象),才发现春天已经溜走。那些美好的期待都变成了遗憾,只有野蔷薇还带着春天的余香。这里用杨花和蔷薇两个意象,形成时光流逝的强烈对比。
全诗最妙的是把春天拟人化成一个"薄情郎",它给人间带来繁华,却不管这些美好如何凋零。而人类就像单恋者,明知春天短暂却依然沉醉,直到发现被骗时,只能抓住最后一点"余香"来怀念。这种写法让常见的伤春主题变得格外鲜活,就像我们看着樱花凋落时那种甜蜜又苦涩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