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二首 其二

繁华消歇湛恩留,忍见珠宫作土丘。
海日西沉燕市晚,塞鸿南度蓟门秋。
恭光父子三纲绝,安史君臣百代雠。
善恶相形褒贬在,世宗更比孝文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中都(今北京)的历史变迁和诗人对此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1. 繁华消歇湛恩留:这里说曾经的繁华都已经消失,但皇帝的恩德却留下了。诗人可能是在感叹历史的变迁,虽然事物都在变化,但皇家的恩德却是长久的。

2. 忍见珠宫作土丘:诗人难以忍受看到曾经辉煌的宫殿变成了土丘。这里的“珠宫”指的是宫殿,意味着过去的辉煌。而“土丘”则象征了现在的衰败。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哀叹。

3. 海日西沉燕市晚,塞鸿南度蓟门秋:这里描绘了晚霞映照下的燕市和秋天南飞的鸿雁。这两句诗用自然景象来表达时光流逝和季节变迁,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4. 恭光父子三纲绝,安史君臣百代雠:恭光父子指的是恭帝和光帝,他们因违背了三纲五常(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而被灭族。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大动乱,诗人通过这两件事来表达对乱世的悲愤和对忠诚的赞美。

5. 善恶相形褒贬在,世宗更比孝文优:诗人认为,善恶的对比和褒贬都在于历史的长河中,而世宗(指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比孝文帝(指汉武帝刘彻)更加突出。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和对功绩的认可。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变迁、自然景象和人物事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感慨。诗中既有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也有对现实衰败的哀叹,同时还有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和对历史的评判。

杨弘道

淄川人,字叔能,号素庵。气高古,不事举业,磊落有大志。文章极自得之趣。有《小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