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民间反抗官府压迫的激烈冲突,语言直白有力,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用"烧劫图"点出主题——百姓用暴力反抗的场景。诗人反问"谁能画出这种惨烈场面",随即给出答案:是一位南阳壮士亲手临摹的。这里"壮士"暗示反抗者的英勇,"手亲摹"强调画面真实震撼。
后两句展现冲突结果:官兵一出,带头造反的"髡郎"(剃发囚犯,代指起义领袖)就被杀了。但讽刺的是,满县百姓非但不悲痛,反而欢唱鹧鸪曲(民间小调)。这种反常的欢乐,暗示百姓对官府早已深恶痛绝,甚至把起义者的牺牲当作庆祝的理由。
全诗最妙的是用"鹧鸪"这个意象。鹧鸪叫声似"行不得也",常象征悲苦,这里却反用来表现百姓的"歌声",形成强烈反差——表面是欢歌,内里是血泪。短短四句,既展现了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又暗含对百姓麻木又反抗的矛盾心理的深刻观察。
郑文康
(1413—1465)苏州府昆山人,字时乂,号介庵。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