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粥

杲杲西流日,滔滔东逝波。
春光蓟丘晚,柳色上林多。
不道含香贱,其如食粥何。
明时无小补,郎署谩蹉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官员清贫自守的生活状态,暗含对现实处境的无奈。

前四句用自然景象起兴:明亮的太阳向西边移动,河水不停向东流走,点出时间流逝之感。蓟丘(北京一带)的春色来得晚,但上林苑(皇家园林)的柳树已经郁郁葱葱——这里暗含对比:皇家园林春意盎然,而普通人的生活却像迟来的春天。

后四句转入现实处境:诗人说自己虽然担任"含香"(代指低微官职)这样的小官,但生活清贫到只能喝粥度日。最后两句最值得玩味:表面说"清明时代连小官都有用",实际是反话——在所谓的好时代,自己这样的郎署小官只能虚度光阴,暗示怀才不遇的苦闷。

全诗妙在含蓄。通过喝粥这个生活细节,以及"春光""柳色"的对比,温柔地抱怨着现实的不公,既不激烈也不卑微,把古代知识分子的清高与窘迫都写活了。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