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宋代皇帝宋高宗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赞诗之一,歌颂了孔子弟子公西赤(字子之)的德行和贡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人物定位 诗中"子之"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公西赤,"锡伯期思"说明他是被分封在期思这个地方的贵族。诗人将他定位为能与贤人并肩、以圣人为师的杰出弟子。
2. 品德描写 用"彬彬雅道"形容他文雅有礼的儒者风范,"翼翼令仪"则描绘他恭敬谨慎的端庄仪态,这两个叠词生动展现了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
3. 历史影响 最后两句说他的至理名言被君王重视("上目至言"),在孔庙中永远享受祭祀("庙食不隳"),强调了他的思想价值和历史地位。
全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位得孔子真传、兼具学识与修养的儒门弟子形象。诗人用"与贤并进,得圣而师"这样的对仗句式,既突出了公西赤的师承渊源,也暗示了儒家道统的传承关系,让读者感受到儒家学派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21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异母弟,母显仁皇后韦氏。赵构生于大观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同年赐名赵构,封蜀国公,历任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等职,不久晋封康王,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掳徽、钦二帝北去后,被宋钦宗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史称“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