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自然的画面,道出了深刻的禅意。
前两句描绘了暮春景象:地上落满凋谢的红花,春天已经离去;但放眼望去,草木蓬勃生长,绿意直冲天际,生机依然旺盛。这里用"残红"和"涨绿"的对比,暗示万物轮回的自然规律——旧事物消逝的同时,新生命正在勃发。
后两句转入禅理:修行者四处寻找让内心安宁的方法,却不知真正的安心之法就像当年达摩祖师(禅宗初祖)来中国时一样,根本不需要刻意带来。诗人用"带不来"这个通俗的说法点破:真正的安心不是靠外求,而是要从内心领悟。
全诗妙在把深刻的禅理藏在日常景物中。凋谢与新生并存的春天景象,本身就是最好的"安心法"——顺应自然变化,不执着于得失,内心自然平静。就像我们现代人常为烦恼焦虑,其实解药就在身边:看看草木枯荣,体会生命本来的节奏,或许就能放下许多不必要的执着。
释宝印
释宝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少从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依密印于中峰。会圆悟归昭觉,留三年。后南游,谒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径山,谒大慧宗杲禅师。大慧南迁,乃西还。后再出峡,住保宁、金山、雪窦。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补径山,召对选德殿。光宗绍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谥慈辩。为南岳下十六世,华藏密印安民禅师法嗣。事见《渭南文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