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池秋月

半璧池中月一天,波光月色两婵娟。兔穿云破冰壶泄,鱼跃萍开宝镜悬。

桂影飘飘侵赋笔,芹香采采照书毡。夜深想到观澜处,洙泗源头在眼前。

现代解析

这首《泮池秋月》描绘了一幅秋夜池塘映月的唯美画面,通过生动的意象传递出读书人高雅的情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光影交织的月夜池塘(前四句)
诗人用"半璧池中月"开篇,巧妙地将水中月影比作半块美玉,而天空的满月与之呼应,形成"一天一月"的虚实对照。波光与月色相互映衬,就像两位美人并肩而立。接着用"玉兔穿云"的动感画面打破静谧——月光突然从云缝中倾泻,如同冰壶倒水;鱼儿跃出水面推开浮萍,水面顿时如宝镜般平整透亮。这里用"兔、鱼"的活泼动态,让月夜活了起来。

第二层:书香浸润的秋夜(中间两句)
诗人从自然景色转向人文情怀。月光下桂树的影子轻轻摇曳,仿佛在撩动他写诗的毛笔;水边芹菜的清香阵阵飘来,映照着读书人的毛毡。这里"桂影"暗含科举高中的吉祥寓意,"芹香"则呼应古代学子祭祀先师的习俗,把秋夜读书的场景写得既风雅又充满希望。

第三层:思想境界的升华(最后两句)
夜深人静时,诗人凝视水波,突然有了顿悟:这荡漾的池水仿佛连接着孔子讲学的洙泗二水。将眼前景致与儒家文化源头相联系,瞬间把普通的赏月体验提升到追寻圣贤之道的精神高度,展现出读书人以古鉴今、心怀天下的胸襟。

全诗最妙处在于:明明写的是水中月影,却处处关照现实人生。用"冰壶""宝镜"比喻月光,既显高洁又暗含自省;鱼跃打破平静的细节,暗示着求学需要突破常规的活力。最后将一方池塘与儒家圣地的联想,更是点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深意,让寻常秋夜焕发出文化的光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