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
乔木:高大的树木。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lěi)垒春草绿。
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垒垒:众多的,重重叠叠的。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别离 一作:离别)
棠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尽是:都是。尽,皆也。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萧萧的雨声里回去了。
冥冥:昏晦的样子。重泉:黄泉,九泉,是人死后的归处。萧萧:象声词,指雨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
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棠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
注释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
乔木:高大的树木。
垒垒:众多的,重重叠叠的。
尽是:都是。尽,皆也。
冥冥:昏晦的样子。
重泉:黄泉,九泉,是人死后的归处。江淹《杂体诗》:有美人归重泉。
萧萧:象声词,指雨声。
赏析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就描写了寒食扫墓的情形。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好的,以下是对《寒食野望吟》这首诗的分析,我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来解释:
这首诗的标题是《寒食野望吟》,描绘了清明节期间人们在野外祭拜祖先的场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死别离的感慨。
首先,诗的前两句“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描述了清明时节特有的气氛。乌鸦和喜鹊的叫声在黄昏时响彻树林,给人一种哀伤的感觉。而“清明寒食”则是点明了时间,同时引出了“谁家哭”的哀愁情绪。清明节是祭祖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个时候怀念逝去的亲人,因此自然会有悲伤的情绪。
接着,“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描绘了人们在野外祭拜的场景。风吹动着纸钱飞舞,古墓在春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庄重肃穆。这里的“古墓垒垒”不仅描述了墓地的景象,也暗示了生死之间的界限。
然后,“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进一步深化了生死别离的主题。棠梨花和白杨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但这样的美景却让人想起了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必然,让人感受到生死别离的悲痛。
最后,“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进一步强调了悲伤的氛围。在深深的地下,人们无法听到哭泣的声音,只有暮雨伴随着人们归去。这里的“冥冥重泉”和“萧萧暮雨”都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让人对生死有更深的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渲染,展现了清明节期间人们在野外祭拜祖先的场景,以及生死别离的悲痛情感。诗中的每一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通过深入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死别离的深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