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氏南浦运粮未归
乱世少安居,志士多慨慷。
馈饷军垒中,跋涉山路长。
昔别庭树秋,时节忽飘扬。
俯视东逝波,仰惭明月光。
鹡鸰鸣在原,蟋蟀悲中堂。
求道苦不早,鬓发各已苍。
关塞日澒洞,烽燧寒苍茫。
久客南浦深,絺衣北风凉。
岁晚粳稻收,斗酒足徜徉。
归来且慰意,高歌俟时康。
馈饷军垒中,跋涉山路长。
昔别庭树秋,时节忽飘扬。
俯视东逝波,仰惭明月光。
鹡鸰鸣在原,蟋蟀悲中堂。
求道苦不早,鬓发各已苍。
关塞日澒洞,烽燧寒苍茫。
久客南浦深,絺衣北风凉。
岁晚粳稻收,斗酒足徜徉。
归来且慰意,高歌俟时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乱世中普通人艰难求生的画面,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盼。
开篇直接点明时代背景:战乱年代,人们很难安稳生活,但有志之士依然心怀热血。这里"志士"可能指诗人的兄弟(伯氏),他为了给军队运送粮草,不得不长途跋涉在山路上。
接着用时间变化表现思念之情:上次分别时还是秋天,转眼间季节已变(可能到了冬天)。诗人望着东流的河水,看着天上的月亮,内心充满愧疚——可能是愧疚自己不能分担兄弟的辛苦。
然后用两种昆虫作比喻:鹡鸰鸟在原野鸣叫(象征兄弟情深),蟋蟀在屋里悲鸣(暗示家中冷清)。诗人感慨年轻时没有早点找到人生出路,现在大家都已鬓发斑白。
中间描写战乱景象:边关要塞整天动荡不安,烽火台的烟雾让天空显得苍茫。兄弟在南浦(可能是地名)滞留太久,单薄的衣衫抵挡不住北风寒冷。
最后转入温馨期盼:年底稻谷丰收后,准备了好酒等着兄弟回来。诗人劝慰对方:先回家好好休息,我们一起等待太平盛世的到来。
全诗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运粮、季节变化、昆虫、烽火等),把乱世中普通人的艰辛、家人间的牵挂,以及面对困境时的相互扶持都生动地表现出来。最后"高歌俟时康"的结尾,又给人温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