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潘天英自感

处士柴桑屋,将军细柳营。
穷通观世变,离合见人情。
花不求春艳,器当思晚成。
窝中足安乐,何必传无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次韵潘天英自感》通过对几个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首句“处士柴桑屋”指的是隐居的贤士陶渊明,他的家位于江西的柴桑。这里借陶渊明的形象,象征着一种远离尘嚣、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将军细柳营”则借用西汉名将周亚夫驻守细柳营的故事,强调了军事才华和责任感。这两句通过对两种截然不同生活状态的描述,暗示了人生的不同选择和价值取向。

接下来的“穷通观世变,离合见人情”,进一步扩展了这种对比。其中,“穷通”指的是人生的顺境和逆境,“世变”是社会的变化,“离合”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化,“人情”则是人的感情和性格。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对人生变化和社会变迁的深刻观察,鼓励人们在经历不同境遇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洞察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

“花不求春艳,器当思晚成”两句,再次通过自然现象来阐述观点。花朵并不刻意在春天绽放,而是随着季节自然开放;器物也应当追求长期的成就,而不是急于求成。这两句诗强调了耐心和长期努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持久的坚持。

最后一句“窝中足安乐,何必传无名”,点明了诗的主旨。这里“窝中足安乐”指的是安于现状,享受平凡生活中的快乐;“何必传无名”则是暗示即使不追求名声,也能在平凡生活中找到满足和快乐。这句诗鼓励人们珍惜当下,不必过分追求外在的名利,而应该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借古喻今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鼓励人们保持平和的心态,追求长期的成就,找到内心的真正满足。

于石

元间婺州兰溪人,字介翁,号紫岩,更号两溪。貌古气刚,喜诙谐,自负甚高。宋亡,隐居不出,一意于诗。豪宕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有《紫岩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