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斋赐示和陶移居诗有怀从游之士不鄙荒陋而俎豆之辄次韵以谢不敏
我家南山陬,猿狖之所宅。
山中亦何有,图史穷日夕。
知已非所任,愿为老聃役。
稍从燕游间,庶分渔樵席。
大雅久不作,兹焉惬平昔。
感遇方为荣,爵圭何待析。
山中亦何有,图史穷日夕。
知已非所任,愿为老聃役。
稍从燕游间,庶分渔樵席。
大雅久不作,兹焉惬平昔。
感遇方为荣,爵圭何待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隐居山林的文人写给朋友的回赠之作,表达了自己清贫自足的生活态度和对知音赏识的感激。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山居图景:
开头四句像在唠家常:我家住在南山角落,是猴子做邻居的地方。山里虽然没啥好东西,但每天有书可看("图史"指书籍),日子倒也充实。这里用"猿狖"(猴子)和简陋的书斋对比,突出隐居环境的野趣。
中间六句是掏心窝子的话: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非所任"),就想当个老子那样的隐士。偶尔参加朋友聚会("燕游"),能和大家平等相处就满足了。最感动的是您这样的高雅之士("大雅")还看得起我,让我觉得隐居生活特别美好。这里"老聃"指道家老子,"渔樵"代指普通百姓,说明诗人不慕权贵。
最后两句点睛:被人理解("感遇")比当官受赏("爵圭"是官爵象征)更珍贵。这个对比特别打动人,就像在说"比起升官发财,有个懂我的朋友更重要"。
全诗妙在把清苦的隐居写得充满诗意:猴子做邻居是趣事,看书是享受,朋友来访是惊喜。诗人用"分渔樵席"(和老百姓同坐)这样的细节,展现出不慕虚荣的真性情。最后把"知音"看得比"官位"重要的人生观,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