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岩纪游
月出山越高,云行月益忙。
树影遍空白,疏星避月光。
总非往者见,不从意内量。
聪明此一进,境界因久忘。
深坐庭露淹,山僧促回廊。
鼓钟奏天乐,经行重山堂。
暮楫动朝梵,初日升屋梁。
佛心光见日,林晖洞八方。
细雨霏日中,飞烟青逐黄。
出门绕山径,两道夹修篁。
茗根千百个,却于山隈藏。
径深见奇巘,云与戴云望。
因之曳竹杖,集伴凌高冈。
他年记此际,风花带天香(同上书卷一五)。
树影遍空白,疏星避月光。
总非往者见,不从意内量。
聪明此一进,境界因久忘。
深坐庭露淹,山僧促回廊。
鼓钟奏天乐,经行重山堂。
暮楫动朝梵,初日升屋梁。
佛心光见日,林晖洞八方。
细雨霏日中,飞烟青逐黄。
出门绕山径,两道夹修篁。
茗根千百个,却于山隈藏。
径深见奇巘,云与戴云望。
因之曳竹杖,集伴凌高冈。
他年记此际,风花带天香(同上书卷一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山中夜游的奇妙体验,充满了光影流动的禅意和自然生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感受它的魅力:
1. 动态的光影魔术 开篇就用月亮玩起了"捉迷藏":月亮越爬越高,云朵追着月亮跑,树影在地上画满镂空的白纱,连星星都害羞地躲起来。这些画面像快放的延时摄影,把夜晚的山景变得灵动鲜活。
2. 意外的心灵觉醒 诗人发现眼前景象完全超出预期("总非往者见"),这种惊喜让他突然开窍——真正的智慧不是苦思冥想,而是放下执念去感受当下。就像在露水打湿庭院时,忽然听到晨钟与诵经声交融,看见阳光穿透佛殿的瞬间顿悟。
3. 山中的宝藏探险 白天的探索更有趣:细雨里阳光折射出七彩烟霞,山路突然变成竹林隧道,偶然发现山坳里藏着野生茶田。最后登上高峰时,云雾缠绕的戴云山突然映入眼帘,这种不期而遇的美景,就像大自然准备的盲盒惊喜。
全诗像一部第一人称的旅行vlog,记录从月升到日出、由困惑到豁然开朗的心灵之旅。那些"飞烟青逐黄"的细腻观察,"茗根千百个"的小确幸,都在告诉我们:美不在远方,而在行走时打开的心灵镜头。
孙应凤
孙应凤(?~一二六一),丹徒(今江苏镇江)人。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进士,调德化县尉,迁将作监簿。景定二年知江阴军,卒。事见《至顺镇江志》卷一八、明嘉靖《江阴县志》卷一二、清乾隆《德化县志》卷二。今录诗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