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下澣游南龛

四山如蝟毛,中有线路萦。
谁人导我来,得此掌许平。
雨后天宇空,夏气和且清。
休日一无事,驾言南山行。
南山有何好,翠壁列峥嵘。
巨木老已仆,赖有红石撑。
自人严大夫,废兴今几更。
穉干亦合抱,知几阅晦明。
幽壑架危亭,无风凉自生。
少间上绝顶,四望围长城。
涨江笼篆纹,小市分棋枰。
挽仰忘身世,独慨呼酒倾。
何知玉堂客,分杂巴叟耕。
下山喜同步,元自脚力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初夏雨后游览南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意趣和人生感悟。

开头四句像电影镜头一样:四周山势像刺猬毛般陡峭,中间只有一条蜿蜒小路。作者自问是谁带他来到这片手掌大小的平坦之地,营造出探险般的趣味。

中间部分展现雨后美景:雨后天色澄澈,夏日空气清新。作者趁着休息日来到南山,看到翠绿山崖耸立,老树倒下却有红石支撑,新旧交替的自然景象暗含人生哲理。这里提到的"严大夫"可能指历史上整治过此地的官员,暗示人事变迁。

登高过程写得很有层次:先在半山腰的亭子里感受无风自凉的惬意,再登上绝顶俯瞰全景。这时视野豁然开朗——长江像篆刻纹路般蜿蜒,集市如棋盘般规整。这种俯视视角让作者暂时忘却尘世烦恼,忍不住饮酒抒怀。

结尾处作者自嘲:自己这个文人(玉堂客)本不该混迹于农夫(巴叟)之中,但下山时轻快的脚步暴露了他对这次郊游的真实喜爱。这种反差幽默地表达了亲近自然的快乐。

全诗妙在将一次普通登山写得跌宕有致,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惊喜,又有"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最后落脚于返璞归真的愉悦,读来令人会心一笑。

冯伯规

冯伯规,岷州(今甘肃岷县)人。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知巴州(《金石苑·冯伯规题字》)。今录诗三十一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