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傍晚的朦胧画卷,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细腻的观察和微妙的情绪。
开篇用"春阴"二字定调,天空灰蒙蒙的,城头的山色若隐若现,营造出朦胧柔和的氛围。诗人用耳朵捕捉到幽深树林里的鸟鸣,又注意到风中飘荡的蛛丝,这些细微的发现让静止的画面突然生动起来。
"流水小桥"和"落霞孤鹜"两句形成巧妙对比:前者是接地气的日常景象,透着淡淡的惆怅;后者则突然展开辽阔的天空图景,孤飞的野鸭带着诗人的思绪飞向远方。这种视角的切换,展现了诗人既眷恋人间烟火,又向往自由的心境。
最后两句最有趣:林中的花儿好像不懂春神的心意,硬是拽着花瓣不肯绽放,仿佛在故意拖延,不让游人看到盛开的景象。这里把花拟人化,明明是自然现象,却写得像调皮的孩子在和人捉迷藏,给全诗增添了几分幽默和俏皮。
整首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春日vlog,从天空到树梢,从流水到飞鸟,最后定格在含苞待放的花朵上。诗人把对春天的等待、对自由的向往,都藏在看似随意的景物描写中,需要读者慢慢品味才能发现。
蔡珪
(?—1174)金真定人,字正甫。蔡松年子。天德进士。除澄州军事判官。历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太常丞,累迁礼部郎中,封真定县男,改潍州刺史致仕。号为辨博,凡朝廷制度损益,多所裁定。所著多佚,惟《中州集》存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