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袁元素中丞乞终制南还
当年匹马赴东陲,军府重将荆棘披。
跋涉两河经百战,提携三卫整偏师。
单于仅挟六骡遁,飞将谁将百骑驰。
一剑独当宁远戍,孤军曾解锦州危。
坛前鹊绕中丞印,帐外龙蟠大将旗。
出塞共惊新破虏,守门仍是旧降夷。
长驱绝漠无遗策,直抵黄龙是夙期。
七载勋名与众共,孤臣心事有天知。
墨缞久为临戎借,舟旐恒怀陟屺悲。
未灭匈奴家暇问,愧为人子泪频垂。
五湖自可容长往,三揖何能当一辞。
故国松楸行入望,北门锁钥好谁遗。
胡儿洒酒欢相庆,父老牵衣笑莫随。
名在毁来无定异,功成身退亦其时。
独怜一曲丁都护,夜夜关山笛里吹。
跋涉两河经百战,提携三卫整偏师。
单于仅挟六骡遁,飞将谁将百骑驰。
一剑独当宁远戍,孤军曾解锦州危。
坛前鹊绕中丞印,帐外龙蟠大将旗。
出塞共惊新破虏,守门仍是旧降夷。
长驱绝漠无遗策,直抵黄龙是夙期。
七载勋名与众共,孤臣心事有天知。
墨缞久为临戎借,舟旐恒怀陟屺悲。
未灭匈奴家暇问,愧为人子泪频垂。
五湖自可容长往,三揖何能当一辞。
故国松楸行入望,北门锁钥好谁遗。
胡儿洒酒欢相庆,父老牵衣笑莫随。
名在毁来无定异,功成身退亦其时。
独怜一曲丁都护,夜夜关山笛里吹。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将军的故事,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一位保家卫国的英雄在功成名就后选择辞职回乡的内心独白。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战场回忆杀(前16句) 诗人用电影镜头般的语言回忆将军的赫赫战功:当年单枪匹马奔赴边疆,在荆棘丛中建立军营,转战南北整顿军队。把敌人打得落荒而逃("单于六骡遁"用匈奴首领逃跑的典故),像飞将军李广一样神勇。特别提到"宁远戍""锦州危"这些具体战役,就像现代人说"当年打辽沈战役时"。
2. 忠孝两难全(中间10句) 这里出现转折:立下这么多战功(七载勋名),将军却穿着丧服(墨缞)打仗——说明亲人去世都没能回家。用"舟旐"(丧船)、"陟屺"(登高望母)这些意象,表现他边打仗边想家的痛苦。最扎心的是"未灭匈奴家暇问,愧为人子泪频垂",就像现代人说"国家还没安定,我哪有脸回家尽孝"。
3. 急流勇退的选择(最后10句) 最后写将军决定回老家(五湖是范蠡的典故)。"胡儿洒酒欢相庆"写敌人庆祝他离职,反衬他的重要性;"父老牵衣"写百姓不舍。最后用"丁都护"(古代军乐曲)作结,就像退伍军人深夜听军号会想起军营,余音袅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有热血场面:像军事大片一样的战斗描写 - 有柔软内心:铁血将军的思乡泪 - 有智慧选择:懂得功成身退 - 用典自然:比如"黄龙"指金国老巢,就像现在说"直捣黄龙府"
全诗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仅有战场上的勇猛,更有对家庭的牵挂,和知进退的智慧。就像现在很多军人一样,他们既是国家的盾牌,也是父母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