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高耸入云的禅院,以及诗人在此感受到的宁静与超脱。
前两句写禅院外观:禅院建在高山上,楼阁直插云霄,显得雄伟壮观;从高处俯瞰,能看到清澈的深潭波光粼粼。这里用"连云""百尺"等词突出禅院的高峻,同时"澄潭"又带来一丝静谧感。
中间四句转到院内景致:清晨竹影映在窗帘上,石边泉水流动发出秋日特有的声响。这时听到僧人诵经声从空荡的佛堂隐约传来,接着又听见山下清越的钟声。这几句通过视觉(竹影)、听觉(泉声、诵经、钟声)的细腻描写,营造出空灵幽静的禅意氛围。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因为喜爱当年高僧在此修行的圣地,诗人深夜仍对着明月不愿离去。"飞锡"指僧人云游时携带的锡杖,这里代指修行。明月常象征佛性,诗人与明月相对,暗示他正在感悟禅理。
全诗通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的空间转换,配合晨昏的时间变化,将禅院之景与悟道之情自然融合。没有直接说理,而是让读者通过那些静谧的景物和声音,自己去体会那种超然物外的禅境。语言清新自然,意境空明澄澈,很好地表现了文人追求精神超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