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郊观稼
数月两出郊,劝农复观稼。
始言麦垄春,今已稻畦夏。
女红綵纴馀,丁黄耘耔暇。
暄凉虽不齐,晴雨倏忽乍。
百丰未为多,一歉诚所怕。
蠲逋广上恩,平粜裁米价。
毫发可及民,岂不念夙夜。
昔有王长官,筑堰它山下。
惠利久益博,神灵此其舍。
泓深或龙蛰,坚屹无蚁罅。
定为三七分,酾为数十汊。
石梁贯云涛,谁敢著足跨。
流沙从何来,疑有物驱驾。
人力几淘浚,壅淤仍障坝。
旦功终此惠,去沙而变化。
视古谁比方,郑白其流亚(宋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下)。
始言麦垄春,今已稻畦夏。
女红綵纴馀,丁黄耘耔暇。
暄凉虽不齐,晴雨倏忽乍。
百丰未为多,一歉诚所怕。
蠲逋广上恩,平粜裁米价。
毫发可及民,岂不念夙夜。
昔有王长官,筑堰它山下。
惠利久益博,神灵此其舍。
泓深或龙蛰,坚屹无蚁罅。
定为三七分,酾为数十汊。
石梁贯云涛,谁敢著足跨。
流沙从何来,疑有物驱驾。
人力几淘浚,壅淤仍障坝。
旦功终此惠,去沙而变化。
视古谁比方,郑白其流亚(宋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下)。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官员下乡视察农事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古代官员对农业民生的重视。全诗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从春天到夏天的农忙景象,透露出"丰收不易、旱涝皆忧"的务实态度。
前八句像一组农事速写:官员多次下乡,看到妇女们忙完纺织又在田间劳作,男人们锄草培土不得清闲。天气忽晴忽雨,庄稼时晒时涝,道出了农民靠天吃饭的艰辛。"百丰未为多,一歉诚所怕"堪称全诗警句——百次丰收抵不过一次歉收,这种危机感正是古代农业社会的真实写照。
中间八句转入水利主题:通过减免赋税、平抑米价等惠民政策,引出对古代水利专家王长官的追忆。诗中用"石梁贯云涛"的夸张描写,突出水利工程的雄伟;用"流沙从何来"的疑问,点明治水的反复性。最后将这位王长官与历史上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白公相比,赞美他治水的功绩像三七分水那样公平合理,像数十条支流那样惠及四方。
全诗最动人的是贯穿始终的民本思想:官员不摆架子深入田间,像操心自家事一样担忧收成,用具体行动(减税、调控粮价、修水利)解决民生问题。诗中"毫发可及民"的表述,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古代清官那种"民生无小事"的责任感。
陈垲
(?—1268)宋嘉兴人,祖籍莱州三山,字子爽,一作子奭,号可斋。历京湖制置使司、知府、监司。迁太府、司农、工部等官,奏请士大夫重名节,轻利禄。以言罢。复进集英殿修撰、知婺州。积官至户部尚书。后以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卒谥清毅。有《可斋瓿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