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旅途中的场景,充满了萧瑟与孤独感,同时透露出时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前两句写江边芙蓉凋谢、阶下黄菊盛开,用植物状态对比展现深秋景象。"芙蓉老"和"黄菊鲜"形成时间上的承接,暗示季节更替。三四句通过"落叶飞"和"行人上船"的动态描写,勾勒出渡口的繁忙与漂泊感,两个"又"字透露出诗人常年奔波的疲惫。
五六句是经典的对仗句,用"万户月如水"和"一声霜满天"形成巨大反差。寒夜中此起彼伏的捣衣声与孤雁哀鸣相映,月光与寒霜笼罩天地,营造出空旷寂寥的意境。最后两句诗人自嘲:我这个在淮海地区徘徊的人啊,十年来的心事只能对着孤灯倾诉。"一灯前"这个画面感极强的结尾,把漂泊者的孤独定格在温暖的灯火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全诗妙在将秋日典型意象(落叶、雁鸣、寒砧、霜月)与行旅主题完美结合,用"十年心事"四字点破所有景物描写背后的情感内核,让读者看到的不只是秋景,更是一个游子沧桑的内心世界。
詹体仁
(1143—1206)建宁浦城人,字元善。詹慥子。少从朱熹学。孝宗隆兴元年进士。光宗朝,历提举浙西常平、太常少卿。密赞赵汝愚定策立宁宗。除太府卿,寻知福州,以论山陵事罢。后知静江府,减免赋税,赈粮救灾。官终司农卿。博极群书,疏荐皆当世名士。郡人真德秀早从其游。有《詹元善先生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