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道原不在阴陵,放逐义帝知亡形。
西风所过皆残灭,不据关险都彭城。

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古讽今,通过项羽的历史教训揭示失败的核心原因。

前两句直指项羽失败的关键:迷路阴陵只是表面借口,真正致命的是他早年流放义帝(楚怀王)失去人心,这早已埋下败亡的种子。"不在阴陵"用否定句式强调失败另有真因,"知亡形"三字犀利点破因果。

后两句用强烈对比:西风象征项羽军队的破坏力,他一路征战所向披靡,却犯下致命战略错误——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定都无险可守的彭城。"皆残灭"与"不据关险"形成强烈反差,突显其军事胜利与政治短视的矛盾。

全诗像一部历史纪录片,用四个镜头(迷路、流放、征战、定都)浓缩了项羽从强盛到衰亡的过程。最妙的是"西风"的比喻,既形象表现项羽军队的摧枯拉朽之势,又暗含"秋风扫落叶"般的短暂性,暗示其胜利终将如风过无痕。这种用自然现象喻人事的写法,让深刻的历史教训变得生动可感。

谌祜

谌祜(一二一三~一二九八),字自求,号桂舟,又号服耕子,南丰(今属江西)人。布衣终身。元大德二年卒,年八十六。有《桂舟歌咏》等,已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