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耕织图杏花,次韩文公杏花诗韵
影摇山阁波澜空,容补鲜馨文杏红。
徐熙徐展长绢素,法付院本宣和风。
更濡竹管倾竹叶,待呼坡老偕文同。
销寒足蓄前夜力,欲夺阳回一朝功。
随澹随浓休轻洗,天然颜色得乎中。
坡陀相向三两树,差胜苑囿百千丛。
协音箫笛临水石,景裁画图生桑枫。
消息雨中艳传句,诗家工愁今仍穷。
重感初见即离别,肃花为客客为东。
缭乱满头沾残片,人耶鸟耶俱称翁。
徐熙徐展长绢素,法付院本宣和风。
更濡竹管倾竹叶,待呼坡老偕文同。
销寒足蓄前夜力,欲夺阳回一朝功。
随澹随浓休轻洗,天然颜色得乎中。
坡陀相向三两树,差胜苑囿百千丛。
协音箫笛临水石,景裁画图生桑枫。
消息雨中艳传句,诗家工愁今仍穷。
重感初见即离别,肃花为客客为东。
缭乱满头沾残片,人耶鸟耶俱称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颐和园耕织图景区杏花盛开的景象,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典故的运用,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交融。
开头两句写杏花倒映在水波荡漾的山阁旁,红艳的花朵为景色增添了鲜活的色彩。诗人联想到宋代画家徐熙的长卷画作,以及宋徽宗宣和画院的艺术风格,暗示眼前美景如画般精致。
中间部分用"竹管倾竹叶"的饮酒意象,邀请苏轼(坡老)和文同两位爱竹的文人共赏,表达对古人雅趣的追慕。"销寒蓄力""欲夺阳回"则赋予杏花以生命力,仿佛它们积蓄整夜力量只为在清晨绽放光华。
诗人强调杏花"随澹随浓"的自然色调胜过人工雕琢,三两株杏树比园林中成百上千的花丛更有韵味。箫笛声与流水山石相和,桑树枫树点缀其间,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
结尾转入抒情:雨中赏花引发诗兴,但诗人却感叹自己像历代文人一样难逃"工愁"命运。最后以"初见即离别"的感慨收束,花瓣沾满头发的画面模糊了人与自然的界限,白发赏花人与杏花共同融入暮春的惆怅中。
全诗巧妙融合视觉(红杏)、听觉(箫笛)、味觉(竹叶酒)等多重感官体验,用典自然不露痕迹,在描绘实景的同时传递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伤,展现了传统文人"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