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拜谒北宋名相文靖公(王曾)墓地时所作,表达了对这位历史名臣的敬仰之情。
首句"汉相岩岩真国英"用"汉相"借指文靖公,说他像巍峨高山一样,是真正的国家英才。"岩岩"二字既形容山势高峻,也暗喻人品高尚。
第二句"门庭曾是接诸生"回忆文靖公生前礼贤下士的场景,他的府邸经常接待各方学子,展现出一代贤相的胸襟。
第三句"阳秋谈化四时具"很巧妙,"阳秋"既指《春秋》这部经典(暗示文靖公学识渊博),又暗含"褒贬"之意(春秋笔法),说他谈论教化时,就像四季更替般自然有序。
最后一句"河岳精神一座倾"将文靖公的精神比作山河,说连高山大河都会向他倾倒致敬,用夸张手法突出其人格魅力。
全诗短短四句,通过高山、府邸、四季、山河等意象,塑造出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贤相形象。语言凝练但意境开阔,既有具体场景的描写,又有宏大精神的升华,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人物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吴育
(1004—1058)建州浦城人,字春卿。吴待问子。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历知临安、诸暨等县。景祐元年举贤良方正,迁通判苏州。还知太常礼院,奏定《太常新礼庆历祀仪》。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遇事敢言。出知数州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累进资政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官终知河南府。卒谥正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