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别友人从军边塞的动人画面,充满豪情与苍凉交织的边塞气息。
首联"东门携酒送廷评,结束从军塞上行"直接点明场景:诗人在城东门外备酒送别友人(廷评是官职名),这位友人已整装待发,即将奔赴边塞从军。简单两句就勾勒出送别的典型场景。
颔联"深碛路移唯马觉,断蓬风起与雕平"用生动的比喻描写边塞行军:在广袤的沙漠中前行,只有战马能感知路途的变化;狂风卷起的断草与高飞的苍鹰齐平。这两句通过马、蓬草、雕等意象,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荒凉。
颈联"烟生远戍侵云色,冰叠黄河长雪声"继续渲染边塞风光:远处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冰层累积发出如雪崩般的声响。诗人用"侵"字表现烽烟的来势,用"长"字让读者仿佛听到冰层断裂的绵长回声,视听结合的手法极具画面感。
尾联"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是诗人的临别赠言:期待友人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用东汉窦宪破匈奴后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相比之下,科举登第的功名都显得微不足道了。这里既表达了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许,也暗含对边塞将士的赞美。
全诗通过送别场景的铺陈、边塞风光的描绘、历史典故的运用,既展现了友人从军的豪情,又暗含对边塞艰苦环境的认知,最后以建功立业的期许作结,情感真挚而富有层次。诗人用"马觉""雕平""冰叠"等精炼的表达,让边塞的苍茫与壮美跃然纸上。
姚合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