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洞
披榛不知疲,诘屈岩下路。
俄然见深窾,偊步入岩户。
一泓窈而澄,百步清以骛。
人言紫髯仙,白马从此度。
磷磷尽赤石,丹灶遗滓污。
收藏已儿啼,效速胜麻护。
因知世盲聋,荒怪杂疑误。
虚空如许大,长啸可平步。
胡为万山底,踯躅向烟雾。
俄然见深窾,偊步入岩户。
一泓窈而澄,百步清以骛。
人言紫髯仙,白马从此度。
磷磷尽赤石,丹灶遗滓污。
收藏已儿啼,效速胜麻护。
因知世盲聋,荒怪杂疑误。
虚空如许大,长啸可平步。
胡为万山底,踯躅向烟雾。
现代解析
这首诗《白马洞》描绘了一次探访神秘山洞的旅程,充满了探险色彩和人生思考。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探洞过程(前六句) 诗人披荆斩棘不知疲倦,沿着曲折的岩下小路前进,突然发现一个幽深的洞穴。他小心地走进洞中,看到一泓清澈的潭水绵延百步。这里用"窈而澄"形容水的深邃清澈,"清以骛"则写出水流奔涌的动态美。
2. 洞中传说(中间六句) 当地人传说有位紫须仙人曾骑着白马经过这里。诗人看到洞中赤红的岩石和炼丹炉留下的痕迹,听说这里的丹药能快速治愈小儿夜啼。这些描写展现了民间对神秘洞穴的想象,也暗含对盲目迷信的反思。
3. 人生感悟(最后四句) 诗人突然从传说中抽离,发出深刻感慨:世人常被虚假传说蒙蔽("世盲聋"),在迷雾中徘徊。其实天地广阔("虚空如许大"),本可以昂首阔步,为何偏要在万山深处犹豫不前呢?这里"长啸可平步"与"踯躅向烟雾"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突破迷障、勇敢前行的主张。
全诗妙在将一次普通的洞穴探险,升华成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山洞的幽深象征现实迷雾,仙人传说代表世俗迷惑,而最后的感悟则像一记警钟:与其被虚无传说困住脚步,不如认清真相,在广阔天地中自信前行。这种从具体景物到抽象哲理的升华,正是古典诗歌的典型手法。
程俱
程俱(1078—1144)北宋官员、诗人。字致道,号北山,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以外祖邓润甫恩荫入仕。宣和三年赐上舍出身。历官吴江主簿、太常少卿、秀州知府、中书舍人侍讲、提举江州太平观、徽猷阁待制。诗多五言古诗,风格清劲古淡,有《北山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