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古代清明节前的重要节日)时,诗人独自走在深山小路上的所见所感。
前两句"寒食深山路,桃花雨里开"勾勒出一幅春日山景:在细雨蒙蒙的寒食节,诗人走在幽深的山路上,看见雨中的桃花正在盛开。这里用"雨里开"三个字,让桃花显得格外娇嫩动人。
接下来"可怜传檄出,不为踏青来"道出了诗人的无奈:别人都在踏青游玩,而自己却因为公务(传檄)不得不赶路。一个"可怜"透露出诗人对错过春光的惋惜。
"泥滑竹冈下,鸡鸣田舍隈"继续写赶路的艰辛:雨后山路泥泞难行,经过竹林山坡时,听到远处农家传来鸡鸣声。这两句通过声音(鸡鸣)和触感(泥滑)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邱园二十里,松槚有余哀"是诗人的感慨:走了二十里路,看到墓地的松树和槚树(古代常种在墓地的树),不禁涌起哀思。寒食节本是祭祖的日子,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生命的短暂,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将寒食节的特殊氛围、山间春色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诗人没有刻意渲染悲伤,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特别是将明媚春光(桃花)与生命哀思(松槚)并置,形成强烈反差,更显动人。
李揆
李揆,字起宗,浏阳(今属湖南)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授宁远尉(清嘉庆《宁远县志》卷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知上高县。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为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四年,擢中书舍人兼实录院同修撰。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九、清同治《上高县志》卷七。今录诗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