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乍浦下海至舟山入舟风恶四鼓发舟风恬日霁波面如镜舟人以为海上罕遇是日行六百五十余里
岛夷频不静,玉节远何之。
誓清万里寇,敢惮一身危。
闽卒精风候,吴儿惯水嬉。
黄头纷百队,白羽扬千旗。
击鼓灵鼍应,挥戈海若随。
龙惊冬不蛰,鲛畏昼停丝。
昨夜波朝怒,中宵云雾披。
天澄镜光发,风嫩縠纹滋。
邹衍瀛洲数,庄生秋水词。
乾坤元莽阔,人世自牵羁。
已傍渔山泊,还寻马迹期。
日升看晷转,途变识针移。
双屿厓门险,半洋礁石奇。
从来惟贼路,今日有王师。
待献经营绩,三山勒一碑(双屿港半洋礁皆海中)。
誓清万里寇,敢惮一身危。
闽卒精风候,吴儿惯水嬉。
黄头纷百队,白羽扬千旗。
击鼓灵鼍应,挥戈海若随。
龙惊冬不蛰,鲛畏昼停丝。
昨夜波朝怒,中宵云雾披。
天澄镜光发,风嫩縠纹滋。
邹衍瀛洲数,庄生秋水词。
乾坤元莽阔,人世自牵羁。
已傍渔山泊,还寻马迹期。
日升看晷转,途变识针移。
双屿厓门险,半洋礁石奇。
从来惟贼路,今日有王师。
待献经营绩,三山勒一碑(双屿港半洋礁皆海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军事行动,用生动的画面和通俗的比喻展现了古代水师出征的壮观场景。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战前准备与气势 开头交代背景: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将领持皇帝符节出征。"闽卒精风候,吴儿惯水嬉"用大白话说就是福建水兵懂天文气象,江浙水手擅长操船。后续描写特别有画面感:黄头巾的士兵列队,白羽箭的旗帜飘扬,战鼓声像巨鳄吼叫,士兵挥戈时连海神都跟着助威。这里用"龙惊冬不蛰"(冬天被惊醒的龙)和"鲛畏昼停丝"(鲛人吓得不敢织绸)的夸张手法,衬托军威之盛。
2. 海上奇遇记 诗人用天气变化制造戏剧性:昨夜还是惊涛骇雾(像现代人说的"能见度极低"),半夜突然云开雾散。天亮后出现奇幻场景:海面像擦亮的镜子,微风泛起绸缎般的波纹。这里借用邹衍的"瀛洲"传说和庄子的"秋水"典故,说大海既像仙境般神秘,又像哲学书里写的那样浩瀚,反衬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3. 航海技术展示 后段像航海日志般真实:靠着渔山岛停泊,按马迹山调整航线。通过日影移动判断方向(古代GPS),根据罗盘针调整航路。特别提到双屿港和半洋礁这两个"海盗老巢",现在成了官兵的战场,最后用"等着立战功碑"的豪言收尾,充满胜利信心。
全诗把危险的海战写成了一场带着神话色彩的海洋探险,既能看到古代水师的英姿,又能感受到大海的壮美与凶险。诗人像用文字拍电影,既有大场面航拍(千旗招展),又有特写镜头(波光如縠纹),最后落脚到保家卫国的热血情怀,读起来特别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