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龙脊滩
洞庭老龙时出没,万斛舟航皆辟易。
此龙脊背已铁石,肯逐时好作人日。
我呼邦人来踏碛,恍然如见河图出。
大巫鸡卜占云吉,小巫竹枝歌转激。
飘石杨沙障江色,尘埃何处不相袭。
摩挲石刻聊偃息,恐有老人来横笛。
此龙脊背已铁石,肯逐时好作人日。
我呼邦人来踏碛,恍然如见河图出。
大巫鸡卜占云吉,小巫竹枝歌转激。
飘石杨沙障江色,尘埃何处不相袭。
摩挲石刻聊偃息,恐有老人来横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龙脊滩的壮丽景象和当地民俗活动,充满神话色彩和人间烟火气。
开头用"洞庭老龙"的传说渲染神秘氛围——这条巨龙时常出没,连大船都要退避。但诗人笔锋一转,说这条龙的脊背已经化作铁石般的龙脊滩,不再随波逐流。这里暗含对坚守本心的赞美。
中间部分生动记录民俗场景:诗人招呼乡亲们来滩上踏碛(一种祈福仪式),场面热闹得像重现上古祥瑞"河图"。大巫师用鸡骨占卜,小巫师唱着激昂的竹枝歌,江上风沙弥漫,却挡不住人们的热情。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结尾处诗人轻抚石刻小憩,却又担心笛声惊扰这份宁静。这个细节既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珍视,又暗示人生随时可能被打扰的无奈,余韵悠长。
全诗巧妙融合神话与现实,既有"铁石龙脊"的奇伟想象,又有"鸡卜竹枝"的生活情趣,在雄奇景观中注入人间温情,展现出诗人对家乡风物的深厚情感。
杨济
杨济,字济道,晋源(今四川崇州)人,一作遂宁(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三)人。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除秘书郎兼日历所编类圣政检讨官。六年,进著作佐郎。嘉泰元年(一二○一),出知果州。终潼川路转运判官。有《钝斋集》,已佚。事见《鹤山集》卷五三《杨济道钝斋集序》、《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