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对白鹤在官署中的生活,通过鹤的意象隐喻了诗人对自由与仕途矛盾的思考。
前四句写实:官府养着两只白鹤,每天要花十文钱喂养。表面看是为了彰显官署的气派("升合资"指适合升官场合的装饰),实际上这些鹤已经在江海之地滞留多年。这里暗指官员们为了体面而做的表面功夫。
中间四句生动刻画鹤的日常:官员们进出时,鹤会伸长脖子鸣叫、展翅起舞。那些站在台阶上看鹤的人,偶尔还能看到鹤轻盈飞舞的姿态。这些描写看似闲适,实则暗示官场中人与鹤都是被束缚的表演者。
最后两句转折:凤凰这样的神鸟尚且能被驯养,可真正的仙人(象征精神自由)又在哪里呢?诗人用"羽中仙"与"官署鹤"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官场束缚的厌倦和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全诗妙在借物喻人:表面写鹤,实际写官场中人的处境。日日重复的仪式感(传呼卿出入)、被迫的表演(引吭飞舞)、看似光鲜实则受限的生活(轩墀看鹤),都是古代官员生存状态的写照。而最后对"羽中仙"的呼唤,正是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