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台
九阍大坏一木支,势知不可诚不欺。
商之三仁异所归,死谏不欲狂囚为。
贤哉万世忠臣师,比干而已前其谁。
谏不当显何所持,忠必爱君无拂辞。
帝舜载赓歌康隳,风雅比兴陈盛衰。
君贤臣圣流书诗,光华荣辉同葳蕤。
扶起不欲忧颠危,剖心血颈鼎获糜。
此意不独在一进,死者一传星日垂。
犹有佞人乘其机,顺正逢恶称讽规。
甘言好语解人颐,如鼷食角寝不觜。
聪明蔽密蔀莫知,微干之节世亦疑。
章华非不穷峨巍,姑苏一同宗社移。
名与土灭扫无遗,但为世鉴那中议。
兹台巍巍存遗基,尚觉清风洒肝脾。
妖狐狡兔不敢依,飞沙落日予心悲。
商之三仁异所归,死谏不欲狂囚为。
贤哉万世忠臣师,比干而已前其谁。
谏不当显何所持,忠必爱君无拂辞。
帝舜载赓歌康隳,风雅比兴陈盛衰。
君贤臣圣流书诗,光华荣辉同葳蕤。
扶起不欲忧颠危,剖心血颈鼎获糜。
此意不独在一进,死者一传星日垂。
犹有佞人乘其机,顺正逢恶称讽规。
甘言好语解人颐,如鼷食角寝不觜。
聪明蔽密蔀莫知,微干之节世亦疑。
章华非不穷峨巍,姑苏一同宗社移。
名与土灭扫无遗,但为世鉴那中议。
兹台巍巍存遗基,尚觉清风洒肝脾。
妖狐狡兔不敢依,飞沙落日予心悲。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商朝忠臣比干的故事为核心,通过对比干忠诚精神的赞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忠义气节的崇敬和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
诗中首先用"九阍大坏一木支"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商朝末年大厦将倾的危局,而比干就像一根独木支撑着摇摇欲坠的王朝。作者认为比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明知必死仍坚持进谏的精神尤为可贵。
接着,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比干与商朝另外两位贤人(微子、箕子)的不同选择进行对比,突出比干"死谏"的壮烈。诗中"剖心血颈鼎获糜"的描写,生动再现了比干被剖心的惨烈场景,凸显其舍生取义的精神。
在赞颂忠臣的同时,诗人也尖锐批判了那些阿谀奉承的佞臣,用"如鼷食角寝不觜"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小人像老鼠偷吃粮食一样暗中作恶的丑态。
最后,诗人站在比干台遗址前感慨万千。"妖狐狡兔不敢依"的描写,暗示奸佞小人终究会被历史淘汰,而比干的清风正气永存人间。结尾"飞沙落日予心悲"的苍凉意境,既表达了对忠臣的哀思,也暗含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
全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比喻,将历史典故与现实感悟融为一体,既歌颂了忠臣的高尚品格,也警示后人要以史为鉴。诗人站在历史遗迹前的沉思,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赵瞻
(1019—1090)凤翔盩厔人,字大观。仁宗庆历六年进士,授孟州司户参军。历知万泉、夏县、永昌,皆有善政。英宗时,以侍御史出通判汾州。神宗熙宁三年为开封府判官,言青苗法不便。出为陕西、永兴军路转运使,知同、陕州。哲宗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卒谥懿简。有《春秋论》、《唐春秋》、《西山别录》、《史记牾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