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野老(乡野老人)和山僧(山中僧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们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真实的精神境界。
首句"野老山僧意味真"直接点明主题:乡野老人和山中僧人的生活虽然简朴,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非常真实纯粹。"意味真"三字突出了他们远离虚伪、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第二句"瘦筇高笠往来频"用具体形象展现他们的生活:拄着细瘦的竹杖,戴着高高的斗笠,在山间频繁往来。"瘦"和"高"这两个形容词,既写出了他们清贫的物质生活,也暗示了他们精神上的清高。
后两句"十年著我东林社,更道何曾见一人"最有深意。诗人在东林社(可能指隐居处或修行之地)住了十年,却说"何曾见一人"。这不是真的没见过人,而是说虽然身处人群,但内心始终保持着超然独立的状态,不被世俗所扰。这种"见如不见"的境界,正是修行者追求的精神高度。
整首诗的精髓在于:通过简单朴素的山居生活,展现了不随波逐流、坚守内心真实的精神追求。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是否保持纯净;真正的隐居不一定要与世隔绝,而是要在纷扰中守住本心。这种生活态度,对现代人如何在忙碌中保持内心平静,也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许相卿
(1479—?)浙江海宁人,字伯台,晚年自号云村老人。正德十二年进士。世宗即位,授兵科给事中。为给事三年,屡上疏言事,尤极言功臣子弟荫官不及中官厮养,皆不听,遂谢病归。嘉靖八年诏养病三年以上不赴都者,落职闲住,遂废。夏言秉政后,招之,谢勿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