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
麻源山压盱江水,江楼迥对江山起。
波平月满千里空,金斗栏干露如洗。
此时想见一尊开,杳杳征帆破浪来。
挥毫写尽江山景,何有飘零庾信哀。
自怜久作红尘客,梦断江南烟水白。
会歌黄鹄赋前溪,不作区区吟越舄。
波平月满千里空,金斗栏干露如洗。
此时想见一尊开,杳杳征帆破浪来。
挥毫写尽江山景,何有飘零庾信哀。
自怜久作红尘客,梦断江南烟水白。
会歌黄鹄赋前溪,不作区区吟越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楼夜眺的壮美画卷,同时抒发了诗人漂泊人生的感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江山如画的视觉盛宴 开篇用"山压江水"的夸张手法,立刻营造出山水对峙的雄伟气势。江楼高耸,与江山相对而立,就像大自然搭建的舞台。接着镜头转向月光下的江面:波平如镜,月光洒满千里,连栏杆上的露珠都晶莹透亮,宛如刚洗过的金斗(古代酒器)。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幅清冷壮阔的月夜江景图。
2. 豪情与孤寂的交织 诗人想象着远方有船破浪而来,可能是期待友人相聚。他自信能用笔墨写尽江山美景,觉得连南北朝时期以乡愁闻名的庾信,在这里都不会感到飘零之苦。但转折出现在"自怜"二字——原来这豪迈背后,藏着诗人对自己长期漂泊的感慨。"梦断江南烟水白"这句特别动人,说梦中江南的雾霭消散,暗示美好幻想破灭,只剩现实的白茫茫。
3. 超脱的自我宣言 结尾诗人表明心迹:要像唱《黄鹄歌》的隐士一样寄情山水,或像前溪歌者般自在逍遥,绝不做那些矫揉造作的诗文(越舄指代浮华文风)。这个结尾像是给自己打气,要在壮丽山河中找到精神归宿。
全诗妙在写景时气势磅礴,抒情时又细腻真实。诗人一边用大江明月治愈乡愁,一边坦诚漂泊的孤独,最后在山水间找到精神力量,这种复杂情感的交织正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朱彦
朱彦,字世英,南丰(今属江西)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舒州司法参军。哲宗绍圣中除江西转运判官,未几,移江东。徽宗继位,召为刑部侍郎。大观元年(一一○七),以显谟阁待制知杭州。四年,徙知颍昌府。宣和中,以疾乞归。卒于江宁,年六十八。事见《乾道临安志》卷三、清同治《南丰县志》卷二三。今录诗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