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春秋时期伍子胥为父兄报仇的故事,用现代语言解读就是:
1. 复仇的执念
前两句说伍子胥放弃荣华富贵("锡盖侯"指封侯),拼死也要为被楚王冤杀的父兄报仇。"间关"形容他历尽艰险逃到吴国,像在风雪中艰难前行。
2. 冤屈与归来
三四句用画面感极强的比喻:他的冤屈像映在吴国月亮上的影子永不消散("未沉"),而当他带领吴军攻破楚国时,灵魂仿佛乘着楚地的秋云归来。这里"征魂"既指他带兵打回老家,也暗含对父兄的祭奠。
3. 对比与讽刺
五六句突然转到西施和范蠡——当伍子胥在拼命时,西施正受宠("承恩貌"),范蠡准备功成身退("去国舟")。用这两个享乐之人的形象,反衬伍子胥的悲壮。
4. 悲情结局
最后两句最扎心:即便他帮吴王打赢了战争("松陵"指战场),最终却被赐死。诗中用"藁砧"(古代斩首用的砧板)暗示他的结局,而"层楼"既指他被抛尸的钱塘江高楼,也暗喻他永远被历史铭记的高度。
全诗精髓:
通过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展现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他放弃安逸选择荆棘之路,即便成功复仇仍逃不过鸟尽弓藏的命运。诗中用"吴月""楚云"等自然意象承载情感,用西施范蠡作对比,最后用"藁砧"这个残酷的意象收尾,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苍凉与英雄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