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重脩宋守常殉节王忠荩公墓

五百年前墓,沧桑历劫存。
衣冠新俎豆,松柏古墙垣。
赵宋一抔土,临川四世孙。
岿然遗碣在,忠孝著乾坤。
胡马凭陵日,将军拥节旄。
东南撑半壁,姓氏赫双刀。
毅魄风霆壮,崇祠泰岱高。
表忠忧世变,报国仗人豪。
忆昔庚申岁,常州正用兵。
斩关臧氏出,负国褚渊生。
谁作中流柱,能成烈士名。
伤今兼吊古,有客泪如倾。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座历经沧桑的宋代忠臣古墓,歌颂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段(前八句)写古墓现状:这座五百年前的将军墓历经战乱依然保存完好。人们重新修缮了墓园,用新衣冠祭祀,但墓墙边的松柏依然苍劲古朴。这座墓既是赵宋王朝的历史见证,也连着临川王氏家族的血脉传承。墓前高大的石碑依然矗立,上面镌刻的忠孝精神永存天地。

第二段(中间八句)追忆将军功绩:当年外族入侵时,这位持双刀的将军高举战旗守卫边疆,在东南地区独撑危局。他壮烈的英魂如雷霆般震撼人心,纪念他的祠堂比泰山还要崇高。诗人感叹在世事变迁中,正是这样的英雄豪杰守护着国家。

第三段(后八句)抒发感慨:回忆战乱年代,有人临阵脱逃(臧氏),有人变节投降(褚渊),而将军却像中流砥柱般坚守气节。诗人站在墓前,既感伤当下时局,又追怀古代英烈,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

全诗通过古今对比,用沧桑的古墓、巍峨的纪念碑与变节者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忠义精神的永恒价值。诗人借古讽今,既表达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也隐含着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