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遣怀十首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闲卧销长日,亲朋笑我疏。诗篇随分有,人事度年无。
情性僻难改,愁怀酒为除。谁能思此计,空备满床书。
白日逍遥过,看山复绕池。展书寻古事,翻卷改新诗。
赊酒风前酌,留僧竹里棋。同人笑相问,羡我足闲时。
好景时牵目,茅斋兴有馀。远山经雨后,庭树得秋初。
道侣怜栽药,高人笑养鱼。优游随本性,甘被弃慵疏。
永日厨烟绝,何曾暂废吟。闲时随思缉,小酒恣情斟。
看月嫌松密,垂纶爱水深。世间多少事,无事可关心。
一生能几日,愁恨也无端。遇酒酕醄饮,逢花烂熳看。
青云非失路,白发未相干。以此多携解,将心但自宽。
万事徒纷扰,难关枕上身。朗吟销白日,沈醉度青春。
演步怜山近,闲眠厌客频。市朝曾不到,长免满衣尘。
野性多疏惰,幽栖更称情。独行看影笑,闲坐弄琴声。
懒拜腰肢硬,慵趋礼乐生。业文随日遣,不是为求名。
生计甘寥落,高名愧自由。惯无身外事,不信世间愁。
好酒盈杯酌,闲诗任笔酬。凉风从入户,云水更宜秋。
拙直难和洽,从人笑掩关。不能行户外,宁解走尘间。
被酒长酣思,无愁可上颜。何言归去事,著处是青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的闲适生活,展现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疏离。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悠然自得。

1. 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 诗中反复出现“闲”字,如“开门百事闲”、“羡我足闲时”,突出了作者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他不用为生计奔波,不用应付人情世故,可以随心所欲地听鹤鸣、看秋山、读书、写诗、喝酒、下棋,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

2. 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者热爱自然,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他欣赏连池的绿萍、匝地的苔藓、雨后的远山、初秋的庭树,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宁静。他与自然融为一体,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3. 对世俗的疏离: 诗中多次提到“无车马客”、“市朝曾不到”,表明作者有意远离喧嚣的世俗生活。他不愿被礼乐束缚,懒得应酬,宁愿独行、闲坐,享受孤独的自由。这种疏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自我本性的坚守。

4.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尽管诗中也有“愁恨”、“纷扰”等字眼,但作者并不沉溺其中。他通过饮酒、赏花、吟诗等方式排解忧愁,以“青云非失路,白发未相干”的豁达心态面对人生。他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非外在的名利。

5. 语言风格: 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晦涩的典故,就像朋友间的闲聊,娓娓道来。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绘日常生活的细节,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读来倍感亲切。

总结: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隐士的内心世界,传递了一种简单、自由、快乐的生活理念。它告诉我们,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放下执念,享受当下的每一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首诗无疑是一剂清凉剂,让人暂时忘却烦恼,回归内心的宁静。

姚合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