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清芬阁

元英去世二百年,其迹虽久骚雅传。
田庐不废子孙贤,庆门簪组方蝉联。
我来源中访高隐,□人邀客云山前。
朱门绿阁照溪水,长松茂竹□寒烟。
滩声萧萧到几席,魂清骨冷忘睡眠。
伊子出处不自判,尘缨俗网常萦缠。
儿孙渐多食□众,高翔远引嗟无缘。
他年家事苟有付,杖藜□此同悠然(影印《诗渊》册四页三○三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题清芬阁》写的是作者探访一位隐士居所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现实束缚的无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开篇的铺垫 诗人提到一位叫"元英"的隐士(可能是唐代诗人方干,号"玄英",此处避宋讳改"元"),说他虽已离世两百年,但高雅的诗文和品格仍被传颂。他的田产和家风被后代继承,子孙贤能且世代为官。这里用历史人物引出对隐士精神的敬仰。

2. 探访隐士居所 诗人来到山林中寻访隐士(缺字处可能是"主"或"邻"),有人带他穿过云雾缭绕的山路。眼前出现一座绿树掩映的宅院,朱红大门倒映溪水,松竹茂密与寒烟相映。这里用"朱门绿阁""长松茂竹"等意象,描绘出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3. 身临其境的感受 躺在隐士居所里,能听到滩头流水声传入房中,这种清幽环境让人神清气爽、忘却睡眠。诗人通过"魂清骨冷"(灵魂清净、身心通透)的体验,反衬出现实生活的浑浊烦闷。

4. 现实的矛盾 诗人坦承自己无法像隐士那样洒脱:一方面被官场俗务纠缠("尘缨俗网"指做官的束缚),另一方面家庭责任沉重(儿孙增多、开销变大)。"高翔远引嗟无缘"一句,直接道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力感。

5. 未来的期许 最后诗人许下心愿:等将来儿孙能自立了("家事有付"),一定要拄着拐杖来这里隐居(缺字处可能是"来"或"居"),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这种"将来式"的憧憬,反而更凸显了当下的遗憾。

全诗核心 通过对比隐士的清雅生活和自己的世俗牵绊,诗人揭示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困境:内心向往山林自由,身体却被家庭和社会责任捆绑。诗中"朱门"与"寒烟"、"滩声"与"尘网"的意象碰撞,生动展现了这种精神挣扎。末尾的"悠然"想象,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让全诗在惆怅中留有一丝光亮。

令狐俅

令狐俅(一○四一~一一一○),字端夫,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挺子。以父荫试将作监主簿。历郓州司户参军、濮州雷泽县尉、洺州曲周县令、监汝州洛南稻田务。废而家居,又起为泾原路转运司勾当公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从军灵武。后为处州松阳县令、环州录事参军。迁武胜军节度推官,未行,以疾致仕。徽宗大观四年卒于汝州,年七十。事见《西台集》卷一二《令狐端夫墓志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