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天台道友

相思遥指玉霄峰,怅望江山阻万重。会隔晓窗闻法鼓,
几同寒榻听疏钟。别来知子长餐柏,吟处将谁对倚松。
且住人间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寄天台道友》表达的是诗人对远方道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世与修行之路的思考。

首联“相思遥指玉霄峰,怅望江山阻万重”直接点明主题:诗人望着远方的玉霄峰(象征道友所在的天台山),心中充满思念,但现实中的千山万水阻隔了相聚。这里的“江山阻万重”既是地理距离,也暗喻修行路上的重重考验。

颔联“会隔晓窗闻法鼓,几同寒榻听疏钟”是回忆过去:诗人与道友曾一起在清晨听寺庙的鼓声,在寒冷的夜晚共听稀疏的钟声。这些细节展现了他们共同修行的清净生活,也反衬出如今的孤独。

颈联“别来知子长餐柏,吟处将谁对倚松”转向对道友现状的想象:诗人知道道友在山中以柏叶为食(形容清苦修行),而自己吟诗时却无人相伴。“倚松”既写实(松树是修行地的常见景物),也象征高洁的品格。

尾联“且住人间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是诗人对道友的劝勉: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登天成仙”(登龙),不如留在人间践行佛法(圣教)。这里体现了务实的态度——真正的修行不在逃避现实,而在人间行善传道。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真挚情感:没有华丽辞藻,但字里行间都是对知己的牵挂。 2. 生活化修行:用“听钟鼓”“餐柏叶”等具体场景,让修行显得亲切可感。 3. 深刻哲理:最后点明“人间即道场”,传递出立足现实的精神境界。

诗人用平实的语言,把思念、回忆、劝慰融为一体,让读者看到修道者既有凡人的情感,又有超脱的智慧。

卢士衡

卢士衡(?~?),字号不详,疑为江南人。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丁亥科黄仁颖榜进士第三人(即探花)。卢士衡曾游天台、钟陵。在《全唐诗》中有卢士衡诗七首。其中有《寄天台道友》:“曾隔晓窗闻法鼓,几同寒榻听疏钟。别来知子长餐柏,吟处将谁对倚松。”另有《灵溪老松歌》、《游灵溪观》、《花落》、《钟陵铁柱》、《僧房听雨》、《题牡丹》。寄情花草山水之间。据记载有“集一卷,今不传”。另有卢士衡诗二首补遗。分别为《松》和《再游紫阳洞重题小松》。?著有《卢士衡集》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