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深夜独处的场景,展现了孤独与自在并存的微妙心境。
前四句写深夜赶路的场景:稀疏的树林间挂着寒星,夜色吞没了最后的天光。鸡鸣声催促着行人上路,前方的路途还很漫长。这里用"寒星""夜色"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鸡声驱行客"暗示着身不由己的奔波。
中间四句形成鲜明对比:山中的居民还在熟睡,而诗人独自站立,悠闲地欣赏夜色。这里"立于独"三个字点明了诗人的特殊状态——既不同于匆忙赶路的行人,也不同于沉睡的山民,而是保持清醒的独处者。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面对广阔青天,诗人会心一笑,这份独处的妙趣只有懂得的人才能领会。"一笑"二字举重若轻,将孤独转化为一种享受,把整首诗的意境提升到豁达超脱的境界。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把现代人也能共鸣的"深夜emo"写得如此洒脱。诗人不逃避孤独,反而在其中找到乐趣,这种"众人皆睡我独醒"的自在,正是现代人忙碌生活中难得的境界。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