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陈实庵内翰

大梁为客未酬恩,当是淮阴不负人。
片语合曾通杵臼,尺书无那杳鸿鳞。
昔年范叔寒犹在,此日相如客自贫。
上下纵横数千载,至今重忆信陵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怀念好友陈实庵(一位翰林院官员)的作品,通过历史典故和对比手法,表达了知音难遇、恩情难忘的感慨。

前四句写遗憾: 1. "大梁为客未酬恩":用战国时期信陵君在大梁(今开封)礼贤下士的典故,暗示自己像当年受恩的士人一样,还没能报答陈实庵的知遇之恩。 2. "淮阴不负人":借韩信(淮阴侯)知恩图报的故事,表明自己绝非忘恩负义之人。 3. "片语通杵臼":用春秋时期杵臼之交的典故,形容两人只需只言片语就能心灵相通。 4. "尺书杳鸿鳞":抱怨现在连书信往来都中断了,像消失的雁鱼(古代指代书信)。

后四句写境遇对比: 5. "范叔寒犹在":用范雎(范叔)贫寒时受辱的典故,暗指自己当年落魄时受陈实庵帮助。 6. "相如客自贫":以司马相如作客时的清贫,比喻自己现在的处境。 7-8. 最后升华: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像信陵君这样真正重才重义的人实在太难得,而陈实庵就是当代的信陵君。

全诗亮点: - 连续用六个历史典故,却不显堆砌,每个都精准表达不同层面的情谊 - 今昔对比强烈,突出"贫贱之交不可忘"的主题 - 结尾将个人友谊升华到对千古知音精神的追寻,格局开阔

诗人用"历史人物连连看"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经得起时间考验,就像信陵君的故事流传千年依然动人。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古典诗词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