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六盘山作歌

今之瓦亭古萧关,陇山丛错高插天。
迤北直趋朔方郡,汉唐师出由其间。
迤南六盘势尤雄,卓然踞地朝群峰。
俯窥金城扼天水,矫若八翼排长风。
当时问道轩辕回,秦皇汉武夸雄才。
六飞登山并骋望,昔之旌旗安在哉!
连峰积雪照天白,鸟飞荡荡不敢越,秦川东望空茫然。
但闻陇头流水声呜咽,使人对此肠断绝。
有元之世南道通,从此径达河湟中。
国朝因之遂不改,悬军万里收青海。
尔来防边诸健儿,驰驱峻阪如坦夷。
边郡转饷岁不绝,名王共入时有之。
传车骆驿悉经此,嵯峨长作西藩篱。
书生有笔徒纵横,抵掌未勒燕然铭。
愿假崆峒一片石,上为国家颂威德。
传之三十六属国,率尔梯航万世无终极。

现代解析

这首《登六盘山作歌》是一首充满历史厚重感和豪迈气概的边塞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地理与历史的交织
诗人站在六盘山上,眼前是陇山(今宁夏甘肃交界)的险峻群峰。他提到这里是古代军事要道(萧关、朔方郡),汉唐军队都曾经过这里征战。通过"秦皇汉武""轩辕回"等典故,暗示即使是古代帝王将相的功业,最终也随时间消逝,只有山河依旧。

2. 壮景与豪情
用夸张手法描写六盘山的气势:像巨人般雄踞大地,俯瞰金城(兰州)、天水,山势如展翅的大鹏迎风翱翔。连峰积雪刺眼发白,连飞鸟都不敢越过,凸显自然之壮美与人类的渺小。

3. 边塞的今昔对比
元代以后这里成为通往青海的要道("南道通"),明朝军队经此远征青海。诗人看到如今边防战士驰骋山间如履平地,粮草运输不断,外族首领也常来朝贡,展现当代边防的稳固。

4. 书生的报国情怀
最后诗人自谦只是个舞文弄墨的书生,没能像古人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东汉窦宪破匈奴的典故),但仍想借崆峒山的石头,歌颂国家威德,让四方属国永远臣服。这里既有文人的遗憾,也有赤子之心。

全诗通过"登山望远"这个动作,把地理险要、历史变迁、自然奇观和报国壮志串联起来。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苍茫感——千百年来山河未改,但人世更迭,而诗人依然渴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诗中"鸟飞不敢越""流水声呜咽"等描写,让壮阔的边塞风光中又带着一丝悲凉,形成独特的情感张力。

0